食品安全試題及答案
1、 問:食品生產經營者采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什么證件?
答:《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條規定:
食品經營者采購食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合格的證明文件。
食品經營者在采購過程中應當查驗供貨者的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QS證書、機構代碼證書,以及與所購食品同批次的食品檢驗報告或其他食品合格相關的證明文件。
2、問:地溝油的五大流向是?
答:(1)顧客餐桌 (2)生產礦山選礦捕收劑
(3)養殖場 (4)化工廠
(5)工廠和學校食堂
3、問:瘦肉精有什么危害?
答:其主要危害是:出現肌肉振顫、心慌、戰栗、頭疼、惡心、嘔吐等癥狀,特別是對高血壓、心臟病、甲亢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4、問:常用的食品添加劑有哪些?
答:防腐劑--常用的有苯甲酸鈉、山梨酸鉀、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醬、蜜餞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劑--與防腐劑類似,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常用的有維C、異維C等。
著色劑--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紅、莧菜紅、檸檬黃、靛藍等。它可改變食品的外觀,使其增強食欲。
增稠劑和穩定劑--可以改善或穩定冷飲食品的物理性狀,使食品外觀潤滑細膩。他們使冰淇淋等冷凍食品長期保持柔軟、疏松的組織結構。
營養強化劑--可增強和補充食品的某些營養成分如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無機鹽等)。各種嬰幼兒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種營養強化劑。
膨松劑--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劑,可促使糖體產生二氧化碳,從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劑有碳酸氫鈉、碳酸氫銨、復合膨松劑等。
甜味劑--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劑有糖精鈉、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劑--部分飲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劑來調節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乳酸等。
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劑的主要成分。我國食品在面粉中允許添加最大劑量為0.06g/kg.。增白劑超標,會破壞面粉的營養,水解后產生的苯甲酸會對肝臟造成損害,過氧化苯甲酰在歐盟等發達國家已被禁止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費者常吃的各種口味巧克力,生產過程中廣泛使用各種香料,使其具有各種獨特的風味。
5、問:餐飲服務經營者遺失《餐飲服務許可證》的,該怎么辦?
答:《食品流通許可證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食品經營者遺失《食品流通許可證》的,應當在報刊上公開聲明作廢,并持相關證明向原許可機關申請補辦。經批準后,由原許可機關在二十日內補發《食品流通許可證》。
6、問:哪些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答:《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規定:
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7、問:如何避免攝入塑化劑DEHP?
答:在選擇食品容器時,應當避免使用塑膠材質,改以不銹鋼、玻璃、陶瓷器為主。盡量避免食物與塑膠容器的長時間接觸或浸泡,降低塑化劑溶出的機會。保存食品經常會使用到的保鮮膜,宜選擇完全不添加塑化劑的PE、PVDC材質,并避免高溫加熱。
8、問:近日,“思念”、“三全”、“海霸王”水餃相繼被曝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請簡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答: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癥、膿毒癥等全身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強弱主要取決于其產生的毒素和侵襲性酶。
9、問: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應予何種處罰?
答:《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條規定:
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和用于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并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
10、問:法律對食品經營者貯存散裝食品有什么規定?
答:《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
食品經營者貯存散裝食品,應當在貯存位置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
食品經營者銷售散裝食品,應當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經營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
11、問:檢驗和檢疫有什么區別?
答:檢疫是國家行為,是由農牧部門的畜牧獸醫來負責執行,而且要負責養殖到屠宰、加工全過程的檢疫。檢驗屬地方行為,大多是由定點屠宰企業對自己的產品質量負責,但是也有一些城市為了加強對檢驗的管理,由商務主管部門在屠宰場派駐一些駐場的檢驗員,檢疫主要是檢查豬有無傳染病,而檢驗包括有沒有注水,有沒有重金屬殘留,有沒有瘦肉精等其他方面的問題。
12、問:如何預防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
答: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預防組胺中毒:
(1)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腐敗變質的魚類食品。
(2)魚類食品必須在冷凍條件下貯藏和運輸,冰鮮魚類應貯存在4℃或以下,冷藏魚類則貯存在-18℃或以下。
(3)對于易產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家庭在烹調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應徹底刷洗魚體,去除魚頭、內臟和血塊,然后將魚切成兩半后以冷水浸泡幾個小時。在烹調時加入少許醋,可使魚中組胺含量下降65%以上。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盡量避免食用這類魚。
13、問:熟食品為何特別容易出現細菌指標不合格?
答:熟食品本身豐富的營養成分、水分等條件非常適合細菌生長繁殖,一旦熟食品受到細菌污染,細菌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繁殖,一個細菌在適當的條件下, 6小時最多可繁殖成26萬個。如果生產加工熟食品的衛生條件差,加工操作人員不嚴格按衛生規范要求進行操作,食品熟制后停放時間過長,就會導致食品受到細菌污染并迅速生長繁殖從而使細菌數超標,嚴重者細菌繁殖至能夠致病的數量導致進食者發生中毒事故。
14、問:綠色食品具備什么條件?
答:(1)產品或產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
(2)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
(3)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準;
(4)產品的包裝、貯運必須符合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準。
15、問: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有何職責?
答:《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條規定:
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應當審查入場食品經營者的許可證,明確入場食品經營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定期對入場食品經營者的經營環境和條件進行檢查,發現食品經營者有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柜臺出租者和展銷會舉辦者未履行前款規定義務,本市場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16、問:保健食品與一般食品有什么區別?
答:(1)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質),能調節人體的機能,具有特定的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強調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2)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的食用范圍(特定人群),而一般食品無特定的食用范圍。
(3)保健食品一般都具有規定的每日服用量,而一般食品無規定
體內無法達到調節機能的濃度,不能實現功效作用。保健食品中的生理活性物質是通過提取、分離、濃縮(或是添加了純度較高的某種生理活性物質),使其在人體內達到發揮作用的濃度,從而具備了食品的第三功能。
17、問:地溝油的具體危害有哪些?
答:(1)消化不良 在煉制“地溝油”的過程中,動植物油經污染后發生酸敗、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產生對人體有重毒性的物質;砷,就是其中的一種,人一旦使用砷量巨大的“地溝油”后,會引起消化不良、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肝區不適等癥狀。
(2)腹瀉 “地溝油”的制作過程注定了它的不衛生,其中含有的大量細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一旦到達人的腸道,輕者會引發人們腹瀉,重者則會引起人們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腸胃疾病。
(3)腹痛 “地溝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滌劑,經過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煉,根本無法除去細菌和有害化學成分。所有的“地溝油”都會含鉛量嚴重超標,是個不爭的事實,而食用了含鉛量超標的“地溝油”做成的食品,則會引起劇烈腹絞痛、貧血、中毒性肝病等癥狀。
(4)胃癌與腸癌 令人作嘔的煉制過程,是地溝油毒素滋生的原因。“地溝油”是對從酒店、餐館收來潲水(泔水、殘菜剩飯等)和地溝油進行加工提煉,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場的成品油。潲水油中含有黃曲霉素、苯并芘,這兩種毒素都是致癌物質,可以導致胃癌、腸癌、腎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癌腫。
18、問:識別瘦肉精豬肉有什么方法?
答:(1)看該豬肉是否具有脂肪(豬油),如該豬肉在皮下就是瘦肉或僅有少量脂肪,則該豬肉就存在含有“瘦肉精”的可能。
(2)喂過“瘦肉精”的瘦肉外觀特別鮮紅,后臀較大,纖維比較疏松,切成二三指寬的豬肉比較軟,不能立于案,瘦肉與脂肪間有黃色液體流出,脂肪特別;而一般健康的瘦豬肉是淡紅色,肉質彈性好,瘦肉與脂肪間沒有任何液體流出。
(3)購買時一定看清該豬肉是否有蓋有檢疫印章和檢疫合格證明。
19、問: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有哪些注意事項?
答:(1)能提供所投訴食品的購物憑證。
(2)保護現場,盡量維持所購物食品原狀,能辯識該食品批號或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備送檢。
(3)經對感官性狀的觀察或檢驗機構檢測,判定該食品為不合格或假冒偽劣食品的,接受投訴的職能部門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商家實施行政處罰,但不參與消費者和商家間的民事賠償調解。
(4)食品的質量檢驗報告只作為消費者與商家進行協商處理的依據,消費者對協商結果不滿的,可以通過司法途徑解決。
20、問:根據《產品質量法》,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應當具有哪些內容?
答:(1)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2)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名和廠址;
(3)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4)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5)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裸裝的食品和其他根據產品的特點難以附加標識的裸裝產品,可以不附加產品標識。